sitemap

非学科类教培市场火热 学龄前儿童如何高质量“入局”

更新时间:2023-03-04 17:42:02       发布时间:2023-03-04        作者:MVP学习网       热度: 0       
[摘要]


 羊城晚报记者 王沫依

  随着“双减”政策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降温,许多家长将目光转向了非学科类培训,特别是家有稚童的家长,希望抓住学龄前时机对孩子进行兴趣启蒙和爱好培养。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发现,非学科类培训热度不断升高的背后,是家长们不断更新的观念,而如何对幼儿培训进行选择和引导也是一门值得反复探究的学问。

  机构

非学科类教培市场火热 学龄前儿童如何高质量“入局”-19230

  “素质教育”热 学龄前儿童课程增多

  对于教培行业来说,“双减”政策颁布后无异于进行了一次行业大洗牌,近日,记者来到广州天河区天河广场,发现曾经火爆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多大门紧锁,而仍处于营业状态的培训机构集中在书法、绘画、音乐等非学科领域,还有不少针对6岁学龄前儿童开设的艺术、体能训练等课程。

非学科类教培市场火热 学龄前儿童如何高质量“入局”-19326

  学科类培训规模大幅缩减,令机构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关注素质教育的非学科类培训。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趋势洞察报告》中预测2023年素质教育行业规模将达到6045.8亿元,而在课程的参与情况里,幼儿园学生在艺术、户外等领域的参与比例均超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

  非学科类培训升温直观地体现在参与人数上。海珠区某小区内,薪火阵营篮球培训课程的司徒老师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去年7月后,咨询与报名课程的学员数明显增长,新增班次超过10个。在天河区骏景小区内,多家乐器、美术、机器人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也向记者表示,学龄前学员人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下午四点半至五点幼儿园离园时间段是每天的“高峰期”。

  家长

非学科类教培市场火热 学龄前儿童如何高质量“入局”-19207

  “双减”后心态转变,艺体类培训关注度高

  非学科类培训热度上升,反映出家长心态的调整与转变。

  何女士的儿子今年四岁半,她向记者坦言去年这个时候自己“十分焦虑”,“看到别人学数学和英语后我们也去试听,结果发现我儿子已经算是大龄”。直到去年7月“双减”政策推出后,何女士的内心才稍感轻松,“以前幼儿园就要准备去学科类培训机构抢位,现在,反正学校都在减负,我觉得自己也没必要这么‘功利’,不如带他去上一些培养爱好、开拓视野的课程,不再强迫他做认字之类的作业。”何女士这样说。

  疫情当下,更凸显强健体魄的重要性,体育类培训课程更加受到家长们的青睐。黄女士有一个五岁的儿子,相比起孩子的学科成绩,她更看重孩子身体和心智的发展,在她看来,体育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利器,“我会带他多接触一些运动,例如游泳、轮滑等等,后来他选择了羽毛球。”

  入局提点

  1 看自家孩子兴趣所在

  面对各式各样的兴趣课程,家长该如何帮孩子进行选择?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袁爱玲看来,兴趣应该放在首位。“非学科类教育也就是兴趣班,因此一定要名副其实地以兴趣为基础,让孩子在没有外力督促的情况下同样能够自主学习。”

  实际上,在采访家长的过程中,提到最多的关键词也是“兴趣”,何女士就提到现在的课程都是孩子自己尝试后喜欢的,“他喜欢拼乐高,回到班里受到鼓励后自己也更有兴趣继续学习。”

  袁爱玲还特别提醒道,家长应避免为孩子设定诸如考级、证书等功利性目标,以免挫伤孩子的兴趣。

  2 看是否适合年龄特点

  此外,家长还应根据自家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课程,不要从众。许多课程等都有最低年龄要求,例如4岁前孩子手指发育程度不够,不适合弹钢琴,可以选择小型的、较为好操作的乐器进行启蒙;如果孩子十分内向,可以多尝试体育等户外运动课程,若是希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则可以接触绘画、书法等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项目。

  3 看课程能否持续化

  兴趣带来源源不断的自驱力,而坚持才能令兴趣发展为孩子长久的伙伴。这就要求学龄前儿童课程的选择需要顺应游戏化、生活化的特点。

  同时,上课地点的远近也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目前,许多培训机构选择开设在小区和社区内,孩子可以利用幼儿园下课后至晚饭前的时间参与学习,孩子正在上中班的林女士表示,自己选择培训班的标准为“就近原则”,“这对于孩子自己和双职工家长来说都更容易坚持下去。”

  4 警惕过度陪伴

  虽然上兴趣班填补了孩子不少时间,但家长的陪伴并不可以完全被替代。

  在骏景小区里的培训机构门外,记者看到了不少陪伴孩子前来学习的家长。一位家长表示,孩子刚四岁,自己接送会比较放心,同时家长可以将陪伴融入在学习的过程中,甚至与孩子共同参与,课后的交流也能增加对孩子的了解,一同完成打卡作业,还增进亲子感情。

  不过,强调陪伴容易陷入另一个误区——过度陪伴。记者曾在培训机构现场见到寸步不离孩子的家长。一位美术班的老师就表示,这样容易形成干扰,一般不允许上课过程中家长陪伴。

  袁爱玲提出,“过度陪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家长每天盯着孩子,生怕出一点差错,一来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二来没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此袁爱玲表示,家长一方面要相信幼儿拥有独立的能力,此外要注意陪伴的方式,可以多用游戏和启发性的方法,避免情绪波动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编辑:邵婉云】

免费留学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微信沟通 一键拨打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