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英国伦敦皇家学院_英国伦敦皇家学院世界排名

更新时间:2024-05-14 14:54:17       发布时间:3小时前        作者:MVP学习网       热度: 0       
[摘要]

作者:怀疑探索者在我的一个官方群里面,国防大学李大光教授发了一张图片,是关于杨振宁书法的内容。李教授出示的图片李教授赞叹


作者:怀疑探索者

在我的一个官方群里面,国防大学李大光教授发了一张图片,是关于杨振宁书法的内容。

李教授出示的图片

李教授赞叹说:

英国伦敦皇家学院_英国伦敦皇家学院世界排名-19320

杨振宁书法。如果杨振宁不是科学家,那么一定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李教授话题一开,立即引起了群友们一番讨论,主要议题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有过辉煌的科学成就,但是到了近代就严重落后了?

杨振宁的书法作品

英国伦敦皇家学院_英国伦敦皇家学院世界排名-19175

有很多人参与了讨论。由于繁杂,不再赘说。

英国伦敦皇家学院_英国伦敦皇家学院世界排名-19344

记得其中有一位数学研究所的朋友说:

古代的确缺乏逻辑。就拿所谓的中国剩余定理来说,并没有能力解释为什么这样计算的道理。没有任何证明。说白了,古人对剩余问题的研究只停留在试算阶段。算完后验证,一验证符合要求,那就这么搞。类似于做事,完成计算目标,完事!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你们不觉得这样搞数学很搞笑吗?这种教育能给小孩子什么启迪?除了认字和记忆一首诗歌,没有其他意义!

我们的古人从未认识到,数学在承认公理的前提下,它就能通过演绎法形成一个体系,它就是绝对正确的东西。

所以,中国古代的数学从未辉煌过。中国的未来,数学是可以辉煌的。

一位朋友回复他说:

别说这些复杂的。就古人没发现日食是被月亮遮挡这事我就理解不了,有完整的天文记录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一位医生朋友立即接话道:

不是古代人没发现,是没有形成社会层面的共识。

古代典籍是有记载的。或说:“日食者,月掩之也,日在上,月在下,障于日之形也。日月合相袭,月在上,日在下者,不能掩日。日在上,月在日下,障于日,月光掩日光,故谓之食也,障于月也,若阴云蔽日月不见矣。其端合者,相食是也。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日月合于晦朔,天之常也。日食,月掩日光,非也。何以验之?使日月合,月掩日光,其初食崖当与旦复时易处。假令日在东,月在西,月之行疾,东及日,掩日崖,须臾过日而东,西崖初掩之处光当复,东崖未掩者当复食。今察日之食,西崖光缺,其复也,西崖光复,过掩东崖复西崖,谓之合袭相掩障,如何?”

另外一位研究工业化的朋友则接话说:

中国古代不乏对自然有正确认识的人,但知识没有传承,不成体系。所以就算唐宋有人已经发觉地球是球形了,清朝时自然大把人认为天圆地方。

祖冲之搞出的圆周率计算方法,到他儿子就失传了。

看到这位朋友的话,我立即思考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优秀知识,没有被传承下来?

我想起了我之前于2024年1月6日发布的一则微头条:

我的微头条

我的微头条是这样说的:

看见有网民说“吃了这么多年的原生态食品,为什么非要吃基因改良的”?姑且不论地球上从未有过所谓的“原生态食品”,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历史往事:当年电报被丁韪良引进中国的时候,丁韪良为此特意自费在费城学习了整个课程,并且自费购买了两套电报设施带入中国。他邀请大清翰林院的官员来参观,不料那些人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对电报提不起半点兴趣。其中一个官员还一本正经的说:“虽然我们四千年以来都没有电报,但依然是泱泱大国。”弄的让人哭笑不得。

电报

到了这里,我不禁想问一句话:

为什么翰林院的官员对科学技术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呢?

我不禁又想到了上面微头条中提到的丁先生任职的“同文馆”之遭遇。

同文馆学制八年,是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沂提请朝廷创建的,师生待遇极其优厚,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去报名。即使勉强招收到一些学生,大多也资质不堪入目。这些学生中的佼佼者二人甚至以后成为了光绪帝的英文教师——即使成为了尊贵的帝师,他们依然羞于向外界承认自己的“同文馆出身”。在他们给子孙的遗书中,不乏悔意,意思是说年幼时没有进入“正途出身”,以至于一辈子低人一等。

那么,什么是“正途出身”呢?

自然是儒家信徒心心念念的科举之途了。

翰林院的官员为什么看不起科学技术,因为即使这些发明再厉害百倍,也不是“正途”。哪怕是一个类似爱迪生的天才发明家,他在中国也会由于不是科举“正途出身”而备受歧视!

哪怕是哪个被吹嘘上云霄的“千古一帝”康熙,他自己对学习西方的几何学、天文学、代数很感兴趣,但是这仅仅是他炫耀自身才智的手段,他却不允许皇家和八旗贵族学习这些“奇巧淫技”。在他看来,除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君君臣臣,这些东西除了显摆一途,对大清百无一用甚至有害。

康熙帝

我们有着这样的皇帝和官员,又怎么会重视同文馆呢?恭亲王即使权倾天下,也无法让同文馆成为“皇家学院”。

假设同文馆真的成为类似英国那样的“皇家学院”,中国的历史走向又会如何?都说民国有许多大师,但是居然没有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如果清末的同文馆进化为“皇家学院”,恐怕今日之中国人已经频频斩获自然学科的诺贝尔奖了吧?

说到同文馆,我又想起了大学。后来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就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北京大学的历史源于戊戌变法,迄今不过百余年历史,而西欧的大学不乏五六百年、七八百年、八九百年、甚至一千多年的!历史如此悠久的大学,自然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一脉传承。欧洲中世纪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巨匠,哪一个不是大学出身?相当于中国明朝末年出生的牛顿,就是一位剑桥大学的学生。

牛顿

有了大学,知识就可以传承。

没有大学,知识就难以传承。

而君主极权推动之科举制度下的中国社会,即使有一二“大学”,也会因为不是“正途出身”而昙花一现。在此情况下,古代中国自然不可能诞生“皇家学院”。

我想,这就是答案。

免费留学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微信沟通 一键拨打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