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四川美术学院大二学生罗中立所创作的《父亲》一举斩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奖,这幅画作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这幅画的原型居然是大巴山的一位普通老人,画中的老人手捧瓷碗、古铜色的脸上满是皱纹,耳朵上别的圆珠笔恰到好处。据说这幅画代表了一个时代,而这幅画的作者也被称为中国的“米勒”,时隔四十三年,这幅画依旧是中外艺术界热议的话题。本期最人物纪就带大家走进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父亲》以及被称为中国“米勒”——罗中立背后的故事。
《父亲》
罗中立的出生1948年,罗中立出生在四川省璧山县的一个大山里,家中的条件从出生那刻起就成了他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他的画家梦在出生那刻就比别人走得坎坷。
罗中立的父亲是一名纺织厂工人,但是对绘画的热爱从来没有停歇,他将自己称为业余画家。或许是被现实所迫,罗中立的父亲并没有将自己对画画的喜爱发展为专业,只是在每天的业余时间里带着村子里的孩子到处写生,希望这些孩子能感受到绘画的魅力并喜欢上绘画。
在父亲的熏陶下,罗中立对绘画有着比别人多的热爱和天赋,在众多跟随父亲学习的孩子中,罗中立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优秀,并且他的画作在众多孩子中脱颖而出,父亲从小的培养为罗中立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罗中立《老石匠》
罗中立的父亲看到罗中立是个可塑之才,于是省吃俭用想要供罗中立接受专业的教学,罗中立也很努力。
罗中立在歌乐山中学读书的时候,心里已经为之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他立志要考美院。
当确定了目标之后,他一刻也没有停歇,再加上那个时候是最勤奋的年龄,在后来的采访中,罗中立说:“冬天我就赤脚在田野里写生作画,激励自己,满脑子都是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都是中国历史上激励读书人的典故。”
罗中立《拥抱》
被录取川美附中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川美附中。
收到川美的录取通知时,全家喜极而泣,尤其是罗中立的父亲,他认为自己虽然只能当个业余画家,但自己的儿子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学习,于是他对罗中立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将这个机会浪费。
在川美附中学习的时候,罗中立谨记父亲的教诲,恨不得把一个自己掰成两个使用,画画需要的工具很多,而买这些画具的支出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家中的收入已经不支持自己有这些额外的支出,于是在刻苦学习的同时,罗中立选择勤工俭学,一边学习一边兼职为自己赚取学费。
罗中立接受采访
在学校学习的日子过得很充足也很开心,罗中立的画画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处在那个时代的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当时对画画的需求并不是很高,为了担起家庭的重担,罗中立决定先找份可以赚钱的工作,爱好放在一边。
成为钢铁厂“宣传栏”明星1968年,罗中立从川美附中毕业,他被分配到四川达县钢铁厂动力车间做了一名检修工,之后便开始了十年的工人生涯。
目前来看,他似乎是走上了一条和自己的父亲一样的道路,画画好像也被搁置成了业余爱好。
但罗中立作为一个美术生,在年轻气盛的阶段,他的心里从来没有放下对画画的热爱。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画画可以赚钱,并且画画的稿酬甚至是自己一个月工资的好几倍。
罗中立在达钢厂
当时的罗中立没有正常的绘画环境,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公开发布的平台太少,而且容易引起争端,所以他只能去画宣传栏画报和小人书上面的连环画。
罗中立很看重这些机会,他开始画很多小人书上的连环图,在他看来这些“连环画”不但可以加强自己的画工,还能挣到每张图1块钱的稿费,如果一次画100多张就可以拿到100多块,是他当时一个月工资的三倍。
罗中立在附中写生
在此期间,罗中立还担任了厂里专门画批判专栏的宣传干事,给厂子里的宣传栏画毛主席像,甚至是很大的墙面的毛主席像,他也画过,只要是有画画的需要,他就去。
当时的刚铁厂是工人阶级的聚集地,人数又多,除了日常的工作,平时大家喜欢聚集在一起聊天,罗中立是大家每次讨论的热点人物,尤其是每次换专栏的时候。
罗中立将自己在川美附中学到的绘画技巧用于平时的宣传板制作,当每次换专栏的时候必定会引起厂里的广大关注,大家势必要夸赞一番钢铁厂的大批判是办得是最好的,而罗中立也成了大家口中的“专栏画明星”。
专栏宣传画
高考的转折罗中立在这段时期对自己未来的妻子一见倾心,但是因为某些原因,他没有第一时间表明自己的心意,一直到三年后,经过层层打听,才再次见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那个女生。
两人见面后,慢慢相识、相知、相爱。但是在见家长的阶段并不是很顺利,女方的父母是学校的老师,他们认为罗中立目前还不够稳定,而且自己的女儿还是个知青,年纪也还太小,若是二人真心相爱,那么再等几年。
罗中立
当时的罗中立听到了这个消息并没有放弃与女友的关系,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平时接“连环画”的次数也多了起来,罗中立向妻子承诺一定会让她过上美好的生活,之后的罗中立也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1977年9月,国家恢复高考。当时的罗中立29岁,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决定去报考,那个时候的钢铁厂工人是很吃香的,每天穿着一身劳保服,还有劳动皮鞋、手套。每个月还会发白糖和猪油,这些东西有在那个时代都是稀缺物资。
而且那个时代的罗中立凭借着自己的“专栏画”小有名气,并且他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员,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身份。
1977年高考
直到有一天,罗中立的岳母(妻子的母亲)建议罗中立去报名高考,或许是作为达县唯一一所学校的校长,岳母的见识比罗中立更长远,她认为罗中立有着很聪明的脑子,而且也学过绘画的知识并且画得不错,这些因素足够罗中立有更好的发展。
在岳母的建议下,罗中立决定去参加国家的首次高考,而这个决定也改变了罗中立一生。
据罗中立回忆他深刻记得报名的每一个细节。他是当时考区的最后一名报考者,当天他从锅炉房下班,一路沿着大巴山下的州河,背着画架摸黑走了十几里山路,好不容易赶到县城的招生组,却收到了报名截止的消息。
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罗中立美术馆
当时的他顿在了原地,一时间不知道何去何从,好不容易燃起的求学之火好像一下被浇灭了。但幸好招生组里有一位他从前就读四川美院附中的老师,老师为他网开一面,于是他成为最后一名报考者。
采访时,罗中立说:“考试的时候我很紧张,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答了试卷,走出考场。”
1977年,罗中立的而立之年,他收到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他成为了川美油画系年纪最大的学生。
四川美术学院77级油画系毕业照
《父亲》的诞生1978年,罗中立在川美的第二年,他打算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于是他和班里的同学开始了彻夜创作,川美的教室为学生取消了熄灯规定,彻夜而亮的灯见证了罗中立对这次美展的重视和努力。
在为第二届青年美展准备的过程中,罗中立的脑海中出现了《父亲》的雏形。
罗中立说:“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
罗中立《春蚕》
也许是自己本来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见证了太多农民的生活,自己本身也是农民出身,所以罗中立决定自己的主题要以农民为主。当时的这个提议其实是与当时的主旋律相违背,身边的同学都劝他换一个方向,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可罗中立坚定自己的选择,并且为了这次创作,再次回到大巴山。
罗中立《山村》
罗中立在川美附中二年级的时候,曾去离家200公里远的四川达县大巴山新村小学教书,当时的一位老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父亲》的创作埋下了种子。
罗中立那天被一个叫邓开选的老人领到了他家的土屋里,那天的蛙鸣特别响,星星特别亮。
罗中立说。在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里,罗中立很快与自己的房东大爷搞好了关系,夜里就和老人睡在一张床上,邓开选老人也就是后来油画《父亲》的创作原型。
展览现场入口照片
《父亲》的第二个创作契机是一位挑粪大爷,那天的罗中立在家门口发现一位大爷。那个年代的化肥是人工的粪便,所以那个老人彻夜坐在厕所旁边,守着这份众人都在等待的工作。
罗中立看到挑粪老人在夜晚中僵硬的坐着,为了这份微薄收入彻夜不眠,以此又联想到大巴山的众多老人,罗中立心中立马有了创作的头绪和欲望,此时这幅画作的题目是《挑粪的老人》。
罗中立《父亲》
他带着这份思路,再次回到大巴山,将邓开选老人所有的照片都翻出来,寻找着这些老人的共同特征,而这些老人也代表着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甚至是代表了这个时代农民的现状,这时画作的题目改为《我的父亲》。
最终《父亲》这幅画作最大争议之一就是老人耳朵上的圆珠笔,而这支圆珠笔的创作也是百般周折,经过重重考量。
当《我的父亲》初稿呈现的时候,有人说这幅画作给人一种旧社会的感觉,现在我们已经步入了新时代,应该加入一点儿时代的特征。
《父亲》手稿
听到这个建议的罗中立思绪翻涌,当即决定加一支圆珠笔,并且这支圆珠笔要是新时代才有的圆珠笔,这样就表示这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农民,立马改变了初稿种给人苦巴巴的旧社会老头的感觉。
罗中立加上的这支圆珠笔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几乎不容易发现,可是就是这小小的一笔改动就决定了父亲这一具有历史性的作品和罗中立的未来的命运。
这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当这幅油画出现在全国青年美展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被这幅表现普通人的画作深深打动,让人不禁动容。
罗中立 《父亲》
老农面庞以古铜色为主色,就好比大地的颜色,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就好比大地的沟壑。再加上残缺的牙齿、干裂的嘴唇,稀疏的头发,这些似乎都见证着岁月在老者身上留下的痕迹。老农的双手捧着一只粗瓷茶碗,手指缝中还可以看到泥垢,似乎在说老农刚从地里劳作回来。尤其是老农幽暗的眼神,幽暗中带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整幅画高2米、宽1米5的画布,打在金色背景上,浑然天成,让人叹为观止。
罗中立《父亲》
1980年12月20日,罗中立的《父亲》在全国青年美展以观众投票和评委点评的方式被评选为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奖,被称为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以比第二名高700票的大额差距一举夺冠。
最后形成的作品中,每一个细节几乎都有现实的来处:老农头上的白布条和神情来自当年那个守粪老人,手中的饭碗本是另一张画作人物手中的军用水壶,脸上的皱纹来自写生时从彝族老人脸上收集到的那些真实褶皱。
留校任教,继续深造1982年,罗中立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当时的他被老师建议直接留校当老师,这个建议对罗中立的影响很大,从小喜欢画画的他不仅接受了专业的教育,而且还获得了多个奖项,画画这条路,他走得很坎坷,但也学习到了很多。
罗中立经过重重思量,决定留校任教,他想把自己对画画的热爱延续下去,并且希望每位热爱画画的人都能在画画这条路上走得不那么困难。
罗中立
罗中立的创作理念之一就是“致未来”,即因为热爱,选择艺术。罗中立认为为自己热爱的事情不断地奋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热爱,只要是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坚持,那就是值得的。
同年,罗中立设立了“罗中立奖学金”,目的就是给那些热爱艺术的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为他们的热爱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未来。
罗中立在创作的路上从没有停下脚步,1982年“故乡组画”参加全国艺术院校创作会,被称为中国的“米勒”。
罗中立 乡土系列
1984年,罗中立晋升为副教授,此时的他决定外出学习,在比利时研修期间,他不断去展览会上参观,研究优秀画家的作品,琢磨他们的创作理念,1986年研修结束。
1994年至今,罗中立相继在中、美、英、法、德、澳、比利时、台湾等地举办“罗中立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哈佛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博物馆、中国台湾高雄山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
罗中立和《父亲》手稿合影
罗中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不忘自己作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职责,在担任院长期间他致力于教育改革,在他的带领下,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专业荣获国家特色专业,而且该专业的教师团队也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称号,并且打造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艺术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罗中立在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同时,对慈善事业也较为关注,他通过与相关部门和艺术家发起作品爱心拍卖,为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等募集爱心款近三千万元,他的一系列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称赞,但是在他眼里这些事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2022年6月8日,罗中立在北京首次举办主题为“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的大型回顾展,这是罗中立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回顾。在此次展览中,《父亲》是展览的起点,也是整场展览围绕的中心。
罗中立在展览现场
展览期间,罗中立也来到了现场并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他回顾了《父亲》的创作历程,也分享了自己与大巴山剪不断的缘分,从报道提供的照片来看,已经74岁的罗中立依然很健康。
如今的现状如今,罗中立在追求创作的同时有了更重的担子,他担任着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这个担子需要为中国当代艺术进行梳理、研究并推广,为中国当代艺术构建一个平台,让其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文化影响以及对话能力,同时还要承担部分的教育职能,让中国当代艺术焕发出更亮眼的光芒。
罗中立绘画
《父亲》从题目到老者耳朵上的圆珠笔一直备受争议,即使是今天,依旧是艺术界争议的话题,可有时候艺术不就这样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罗中立在创作这幅画作的时候,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思想,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备受争议,这幅画作的地位都当之无愧。而罗中立本人从平平无奇大山里的孩子到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他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步都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他身上的坚持值得我们赞扬,他本人的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愿每位青年都能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因为热爱,选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