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文史鉴堂
编辑|文史鉴堂
«——【·前言·】——»
约克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伦敦。但是在15世纪初出现了不祥的迹象:随着纺织业人员纷纷迁往农村而人口大减,该城人口从15世纪初的12000余人减少到16世纪中期的3000人。
它的羊毛贸易衰落,其商人在汉萨商人的抵制之下无法进入北海,在与低地国家的贸易中又无法对抗伦敦在竞争中的优势。
约克的纺织业主要是迁往西区的村庄里,本来它是西区农村呢布销售和外运的中心。但是后来在伦敦的强大竞争下,西区呢绒商绕过约克而直接把呢布卖给伦敦商人,并从伦敦买回原料。
这使得约克的呢绒产量大减。1395年,约克有3200匹呢绒出口,而到15世纪70年,年平均出口只有922匹,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约克的呢绒产量下降了700。
这样,在城内人口大减、呢绒产量大减的情况下,约克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16世纪英国传统旧城市的经济出现了普遍的衰退。
以经济上衰落较大的城市为例,林肯、温切斯特、约克郡、布里斯托尔和考文垂失去了所在地区的主导地位。”
英国学者帕顿根据当时各大城市的税收和世俗补助金算出城市的则富,列出14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70年代主要城市经济地位的变化。
在城市衰落过程中,林肯是一个典型代表,它的纺织工业元气大伤。
在1334年排名第6位的林肯,到16世纪下降到第15位,其下降程度是非常明显的。
«——【·伦敦城市规划·】——»
46个教区里有12个在15世纪被遗弃。
那里的房屋空置,废弃的教堂根据城市议会的命令被推倒,曾经繁荣一时羊毛贸易己销声匿迹,生产的纺织品仅够本城居民使用,成为一个少有商人的城市。
林肯曾经在1300年是英国最富有、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到1525年,在城市财富排名中降到了第25位。
在1515年,林肯镇市政府高级官员命令不同行政区警察阻止人们拆毁房屋及其他建筑物”。
温彻斯特的情况与林肯极为相似,它的衰落更为突出。它的人口从1377年的9000人一度增加到1417年的7000人,但到16世纪20年代再次下降到4000人。
它的则一富从1344年的第12位降到1524-1525年间的第35位。
很多市民离开了该城,有997栋房屋被空置,17个教区的教堂己无办公之处。
在中世纪它的纺织工业消失了,再也不能恢复。在1334年排名第18位的南安普顿,到16世纪下降了9位。
南安普顿是英国重要的传统地方城市,在15和16世纪也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它从一个全国重大的贸易港口之一衰败为一个破烂的城市。
同样作为英国一大地方城市的诺里奇,在此时由于大批城市纺织工人向郊外和外地转移而衰败。”
在这里由于衰败后留下的空地太多致使市长命令空闲的土地必须在两年内重建,否则按法令行事收回土地。”
莱斯特城在16世纪走向衰败,城堡被大量拆除,大量房屋倒塌。在一项住宅调查的报告中表明,在1587年,此城只有235栋房屋可供人居住。
在格洛斯特城到1989年已经毫无疑问地衰败了;在布里斯托尔,用来接待皇室的大礼堂其他高雅的建筑物被夷为了废墟;
甚至在约克郡,这个一度是王室在北方最重要的权力中心,也没有因为理查德三世重建的初衷而得以恢复其原有的繁华。
总之,在15至16世纪,英国传统城市除少数城市(如伦敦)·外,绝大多数都呈现出不同的程度的衰退。
当然,有一些城市的衰落并不是永久的。例如布里斯托尔,也许在短时期内经济有所下降。
但在16世纪前期,由于伦敦商人取得了外贸垄断权,地方港日在国内外贸易量大为减少。
在16世纪布里斯托尔的呢绒出口量最低时只有15世纪水平的一半。
这种局面从16世纪末起又有了改观。到17,18世纪之交时,一些地方港口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布里斯托尔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后,于17世纪复起,称雄于大西洋和爱尔兰贸易。
«——【·英国轻工业·】——»
根据1699年到1700年度布里斯托尔的进口贸易情况统计,该城与南北美洲和西欧、北欧和地中海沿岸等广大地区有贸易往来。
这一年度中抵港的船为240艘,进口货物达40余大类,货物总量为19878吨。
至于出日,布里斯托尔是塞汉河和阿翁河流域农产品、西部毛纺区产品的主要出口港,也是萨默塞特郡和金斯伍德的煤、门迪普斯的铅和威尔士南部的炼铜的输出港。
而考文垂在16世纪中期毛纺织衰落以后,皮革业继续享有盛誉,缓带制造也为各地所不及。17世纪前期兴起了丝织业,18世纪初又发展了钟表业。
这样考文垂便逐渐从16世纪的衰退低谷中走了出来,从而复兴。因此我们说,15世纪至16世纪衰退的英国的传统城市在后来走上了两种不同的道路。
一批城市在经历了衰败后重新繁荣起来,而另外一批城市由于经受不起经济打击而从此消亡。
面对着前工业化时期英国传统城市的大批衰落,英国王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国家为了保护老城市,于1555年颁布”织工法”,意在阻止乡村工商业的发展。
但由于政治上英国实行的是分封制,层层分封也就层层分割了权力,所以王权对乡村工商业的干预往往鞭长莫及,无法遏制乡村工商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到16.17世纪,工业重心已在乡村确立,不少经济史家都看到了这一现象。科斯敏思基认为:
没上染料的毛织品的生产在英格兰是以家庭手工业的方式进行的,主要是农户从事这种职业。
呢绒工业重心转向农村,标志着整个工商业重心在农村的确立。这不仅因为呢绒工业是当时第一大工业,而且因为其它较大的工业部门如棉麻纺织业、采矿、冶金等行业原来主要是在农村中进行。
所以科斯敏思基说:”英国工业发展的主流是在城市之外,工业组织的新形式—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厂一一主要是在农村中形成的。”
黑死病和百年战争所招致的重税使一些传统的自治城市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再加上古老行会手工业中心经不住手工工场的竞争,旧城市的衰落成为不争的事实。
15,16世纪英国传统旧城市衰落的原因,具体到每一个城市都不尽相同。除了瘟疫的流行、战争的破坏外,其主要原因如下:
行会虽然在初期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到15,16世纪时它的落后守旧性,对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产生了巨大的束缚。
关于此问题在第一章己有部分论述。行会的这种束缚导致了劳动力和资金的大量流失。
地方城市内外出现了严重的人口下降,通常表现为:由于消费者对行会的产品需求下降,对许多行会采取了限制性措施,纺织工业向农村地区转移。
人们所熟知的呢绒名称不再以拥有这项工业的古老城市命名,而是采用那些漂洗工厂所在的新兴城镇或地区的名称,甚至有些人报怨:
各种各样的人在国内各处生产各种呢绒,以致使城市纺织行会衰落了。
在行会的阻碍下,许多踌躇满志的手工工匠和商人不得不向外寻求发展场所,结果导致了大批以行会为主的城市生产萎缩,经济萧条、衰败。
但与此同时,城市这种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失为乡村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来自外部的竞争,新兴城市的挑战前工业化时期,随着乡村工业的蓬勃发展,在乡村工业发展集中的地方形成了大批工商业城市。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乡村工业的推动下,来自新旧城市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
新城市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甚至可以和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城市相媲美,它们的经济发展迅速超过一些传统的老城市。在挑战面前,老城市在生产中缺乏创新,在竞争中节节败退。
而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新城市却表现出勃勃生机、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新兴城市的挑战,是传统旧城市普遍衰落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除了新兴城市的巨大冲击外,一些传统城市还受到首都伦敦的巨大冲击。
«——【·前工业变化·】——»
这表明,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一些旧中心或城市的停滞、衰落是扶植、支持某一城市的繁荣的结果。
伦敦所需要的庞大的物质供应,这意味着它必须要利用周边城市的资源和市场。在此情况下,约克、布里斯托尔、赫尔和波士顿受到伦敦经济的冲击而衰落。
同样道理,考文垂的繁荣部分以牺牲附近的瓦韦克为代价,布里斯托尔则吸收了巴斯的呢布贸易。”主要中心常靠弱邻”来发展,这种情况在一些传统旧城市的衰败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体现。
在16世纪英国的捐税是非常繁重的。在接近两个世纪中,城市捐税的增长幅度让人跌破眼镜。增长率最低的是牛津,其增长率也达到了150%。
许多旧城市的捐税成倍地增长,如考文垂增长了5倍,诺里季增长了6倍,武斯特增长了7倍,而威斯敏特的增长幅度竟高达3倍。
«——【·结论·】——»
在这种高额沉重的赋税压力下,许多市民难以生存下去,只好选择离开这些传统旧城市,到压力较小、赋税较轻的农村谋生。
而大批市民的离开直接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大减,其结果造成了旧城市的衰落和乡村工业的兴起。
总之,前工业化时期15,16世纪英国大批传统旧城市出现了衰落。
无论是行会制度的束缚,还是赋税的沉重,其结果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一下,城市劳动力、资金向农村转移,从而推动了乡村工业的发展。
而乡村工业的兴起又导致了新城市的诞生,而新城市的诞生又为传统旧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又引起一大批旧城市在竞争中的衰落。在15,16世纪的英国城市发展中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的过程。
前工业化时期,伴随着传统旧城市的衰落,一大批新兴中小型工商业城市在英国各地蓬勃兴起。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城市,这些城市不均匀地分布在英国的领土上,其中有一些城市在1500年已经在经济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从15世纪晚期开始,英国出现了一股小城市兴起的浪潮。
如曼切斯特、伯明翰、波尔顿、哈利法克斯、利兹、拉文汉姆等。
当时到底有多少个新兴城市还不清楚,就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兰开夏郡至少有10个,格洛斯特郡有6个,萨默塞特郡至少有5个,威尔特郡有3个,东盎哥利亚在49个城市中有一大半是新兴城市。
总之,新兴城市的数量是不少的。这些新兴城市大多数是在原来荒芜人烟的地区兴建起来的。
«——【·参考资料·】——»
EconomicHistoryReview,(《经济史评论》,1959-1960年合订本,第2期。)EconomicHistoryReview,(《经济史评论》,第34卷,第1期,1981年。)Fiskier,H.E.andJuria,A.I2.,DocumentsinEnglishEconomicHistory:Englandfrom1000to1700,(费希尔:((1000至1700年英国经济史文献》,伦郭,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