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测言语理解的考查中,片段阅读是主要题型,而片段阅读中除了主旨题之外,还会涉及到个别小题型,比如推断下文题。这种题目很多同学在分析材料上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就很难从宏观上把握题干的行文思路,当然也就不容易选择出一个正确的选项。或许大家可以换个思路,在题干分析不好的时候转向从选项的角度去分析,有很多题目也能快速解决。具体应该怎么去分析选项呢?MVP学习网给大家总结了几个要点。
从我们中文的一般表达习惯来说,符合以下特征的选项就可以直接排除:
1.与MVP学习网无关信息不选,即与MVP学习网话题毫不相关。
2.上文已有信息(按照一般的行文逻辑,前文提到过的内容,接下来不会再讲)。
3.跳跃性信息不选,简单来说就是与题干的尾句衔接不上的选项。
相对于影响范围较小、较方便找到污染源头的水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的成因复杂,往往是跨地域的工业污染、汽车排放乃至烹饪油烟等,再加上特定的天气因素共同造成了雾霾等灾害性天气。这就很难将某天的雾霾归因于具体的哪个、哪几个企业的污染,那么受大气污染损害的公民该向谁索赔?又如何抗辩自身罹患的疾病等是由大气污染造成,而不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果公民真的起诉一长串的可能的污染企业,那么结果就是众多污染企业摊薄了赔偿款,不能起到震慑污染企业的作用。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介绍大气污染索赔的成功案例
B.如何规制企业的大气污染行为
C.进行大气污染索赔的法律依据
D.进行大气污染索赔的现实困境
【核心解析】A。纵观整个文段,我们知道文段在讲述大气污染索赔的问题,尾句用了一个假设句来说明公民起诉污染企业不能起到震慑污染企业的作用。如果按照我们常规的尾句分析法来解决这道题目,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一个选项能够直接跟尾句衔接,于是就很难直接选出一个正确的选项。换个思路,其实可以从选项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先看A项,“介绍大气污染索赔成功的案例”,乍看之下好像也不能直接跟尾句衔接,但是也不能看出明显的问题,所以可以先保留。再来看B项,它给了我们一个对策,“规制企业的污染行为”,但题干围绕的话题是“大气污染后的索赔”问题,B项脱离了题干话题,可以直接排除。C项虽然符合“大气污染索赔”的话题,但却讲的是“法律依据”的话题,我们分析材料会发现,题干讲的是公民起诉了却起不到作用,并非没有“法律依据”,故此C项也是脱离题干话题的,排除。D项提到的“现实困境”在原文第二句和第三句的两个问句中已经完整论述了,因此接下来再讲就会显得赘余,故可以排除。当我们把B、C、D三个选项都直接排除以后,其实就只能选择A项了。我们再去看看题干材料,会发现文段的最终落脚点在“公民起诉污染企业,不能起到震慑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公民起诉了,但是没有成功。那么接下来最有可能的表达方向,其一是分析不能成功的原因,其二是给出能成功的方法,再来看A项,会发现它的表述恰巧符合第二种承接上文的思路,只不过它是以“举例子”的方式给出成功的方法。所以,这道题目选择A项。
通过上面这道题我们可知,面对推断下文题,在分析题干无法直接去确定一个正确选项时,我们不妨换个思路,从选项的特征去分析它与原文衔接是否恰当,最终也能选出一个正确的选项。这种解题的思路,其实就是一种“间接确定法”。望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准确把握选项特征,从而在面对这类题目时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