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要想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家长先把日程表扔掉

更新时间:2024-01-22 17:32:34       发布时间:1个月前        作者:MVP学习网       热度: 0       
[摘要]

要想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家长先把日程表扔掉作者:高芸,少年商学院合作导师,擅长解决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作为领先的国际素质教


要想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家长先把日程表扔掉

作者高芸,少年商学院合作导师,擅长解决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作为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少年商学院通过世界名校通识课帮助6-15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不知不觉间,孩子们的暑假余额已剩不多。虽然做了假期规划,但很多家长还是发现不少问题:

要想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家长先把日程表扔掉-19256

20分钟就能完成的事,孩子总要拖1小时?日程表安排满满,从来没完成过?三分钟热度,做事总坚持不下来……

要想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家长先把日程表扔掉-19305

可能你也会疑惑,24小时日程表、任务清单、四象限法则等方法和工具,孩子也都在用,怎么就是管理不好时间呢?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孩子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最常见的误区帮助孩子培养真正好的生活习惯,告别低效学习,同时也为开学调整学习状态做好准备。

要想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家长先把日程表扔掉-19236

01

错误一:用“24小时日程表”制定每日计划

24小时日程表,顾名思义,就是以小时(或半小时)为单位划分一天的时间,对时间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工具。在许多「时间管理大师」的成功经验中,你都看到过它。比如富兰克林,他用24小时日程表明确规划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乔布斯,他年轻时坚持凌晨4点起床开始工作;柳比歇夫,他从26岁开始用24小时日程表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时间管理情况,整整坚持了56年。

因此在许多课程中,24小时日程表俨然成为时间管理高手必备的武器。 但是,不少孩子发现,使用24小时日程表来做计划,几乎没有哪天是能顺利完成计划的。一旦做不完,孩子就容易产生挫败感:为什么我每天都做不完事情?是我的自制力、专注力还不够吗?还是我的计划做得不够完美?到底怎么办才好啊! 其实,孩子完不成计划的原因并非能力不足。像这样严格、精细的日程表,只有对富兰克林、乔布斯、柳比歇夫这样的“超人”才适用。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24小时日程表不仅没必要,甚至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为什么呢?如此严苛的时间表有一个很大的弊端:缺乏弹性。比如,小明同学原本计划周六早上9:00-10:00完成作业,之后休息五分钟,开始练小提琴一小时,再准备午休……。如果在写作业的这个小时中,有道题忽然卡住,小明多花一些时间查资料或者跟同学讨论,又或者休息时爸妈忽然让小明帮忙找个东西,那么后面的日程表就会整段垮掉。 你看,随便一个突发事件,就能轻易打乱整张计划表,而且意外发生的频率实在太高了! 真正适合使用24小时计划表的人,是那些需要像机器一样高效工作学习的“超人”。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乔布斯,还有比尔盖茨,马斯克这些大企业家。他们日理万机,如果不把时间划分到这么细,所有事就会乱成一锅粥。而且,还有一点:他们有能力严格掌控自己的时间,甚至有助手来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生活。 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种严密的24小时日程表完全没必要。如果孩子这么做了,那就是把自己往绝路上逼。而且还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动力,因为这个计划很可能永远无法完美执行,从而让自己不断陷入“制定计划——完成失败”的死循环。

02

错误二:用“四象限法则”给任务清单排序

每天的事情这么多,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把计划全部完成?大家都知道,事有轻重缓急,要给不同事情分个优先级。

一个最常见的排序方法是「四象限」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事情的重要紧急程度进行排序——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要马上完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排上日程,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集中处理,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马上丢弃。

但如果每天都用四象限法给任务清单排序,会怎么样呢?你会发现,排序的过程极为痛苦,光是排序就已经浪费了你很多的时间。而且,你还会发现,你根本无法排出一个完美的顺序。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四象限法则」最适用的场景是企业管理。一个大企业就像是一台大机器,需要多个零部件相互配合才能运转,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且企业面对的事情很繁杂,每个人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复杂,所以需要四象限法则是帮助管理者合理决策的工具。但学生在给事情排优先级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日常事务本身并不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硬要给每件事情都规定重要和紧急的等级,就会特别拧巴,怎么排都不舒服。而且在做其他的事情时,总是会想着那个被你规定为“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就跟「24小时日程表」一样,按照四象限法则排好先后顺序的任务清单,同样不可能完美执行,硬要执行,只会带来挫败感。 

03

错误三:坚持21天,养成一个习惯

想必大家都对“21天习惯养成计划”这种说法十分熟悉。看看满大街的广告宣传——对家长:21天戒吼计划 - 亲子沟通训练营、21天早起打卡计划、每天10分钟,21天马甲线养成计划…… 对孩子:21天阅读打卡课程、21天晨跑锻炼计划、每天5个词,21天词汇速成营……在这里,把21天换成30、60、100天都是可以的。因为这种课程的核心是:每天花少量时间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然后重复一段时间,期望通过这样的计划来培养新习惯。但是“21天计划养成”真的可行吗? 实际上,培养习惯可能并不需要21天,而坚持了21天的人,也未必真能养成一个习惯。举个例子:我有3个朋友曾经参加过一个30天打卡学习英语的课程,他们还煞有其事地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如果谁当天没有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任务,就要缴纳相应“罚款”。互相监督,互相陪伴,似乎看起来学习氛围很不错。但是30天之后情况如何呢?通过30天的坚持,他们是否养成了“每天坚持学习英语”的习惯呢? 答案是:并没有。到了第30天,朋友们不约而同舒了一口气:终于结束了。之后谁也没有再提要继续学英语的事情!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参加完21天早起打卡的人,最后一天结束后长叹一口气:明天终于又可以睡懒觉了!为什么这种【坚持一段时间重复做一个动作】的形式,并不能真正帮助大多数人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呢? 因为,培养习惯的过程,并非是机械重复,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有机的,复杂的,需要不断自我调整。把一个大目标,以一定的天数进行平均拆解,再让你按部就班地完成,就是企图把这个复杂的过程粗暴地简化,显然不可能达成效果。

免费留学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微信沟通 一键拨打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