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中小学发展的黄金期已过,接下来还能挺多久?
民办中小学发展的黄金时间是2000年左右。那个时候,我隔壁县里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一至两所民办学校。
起初,这些民办学校一般都是县中老师发起创办的。这些老师在学校因为多年积累起来的口碑,因此在招生方面很有号召力。
民办学校在招生方面很少受县教育局控制,再加上机制灵活,在招生方面享有很多便利条件。
其实,教育行业里的人都懂,只有招到优秀的学生才能建立学校的名誉。一位县中的校长曾这样总结学校发展经验:
“名生成就名师,名师促进学校发展。”
优秀学生是民办学校维持发展的保障, 民办学校为了获得优秀生源,会动用各种手段,包含但不限于“感情牌”和“金钱牌”。
“感情牌”就是发动老师动员亲戚、同学、朋友家品学优秀的孩子来就读;如果是公办学校跳槽来的老师,利用与以前同事的关系,把学生送到民办学校就读。
在民办学校里,会教书只是基本的生存手段,会招生,才是被重用的条件。
每到招生季,这些负责招生的老师走乡串户,深入每一个应届生家中,摇唇鼓舌,讲述着民办学校的办学优势,其中不乏贬损兄弟学校之举。
民办学校里的管理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当然,这些手段都被冠以“特色”或者“科学”的名称。
这其实是含糊其辞,偷换概念,因为大多数家长其实是不懂的。
笔者就曾在安徽某民办学校实地调研过。
当时,我以一位准备送学生就读家长身份和老师与学生聊了几个小时。
老师的观点和态度我就不复述了,只说一说孩子们的意见。
其中有一个女生听说我要把孩子送来学校,流着泪说:
“叔叔,您别把孩子送来。”
她给出的理由,学校根本不把学生当人看,只是他们赚钱的工具,有些学生不堪重负,每学期都有轻生的孩子。
我还特意去了他们的食堂,那些饭菜,说句实在话,的确引不起人任何食欲。
又去了学校里开设的超市,打听了一下价钱,一盒桶装方便面基本上是外面的三倍,并且很多都是临期食品。
民办学校基本是封闭或者半封闭管理模式,学生吃住消费都在学校。
民办学校管理严格,当然是从成绩着眼,因为家长的眼里的只有成绩。
只要考试分数好,那么就会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就会原谅学校管理上的“严格”,并且能够迅速打造学校招牌。
为了提升成绩,他们的手段之一就是挤占时间。
我看了一下他们的课程表,早上5:30起身,6:00晨读,晚上11:00放学,中午只有象征性的20分钟午休。
这20分钟午休学生基本上是趴在桌子午休的。
估计学生还没有睡着,尖锐的铃声就响起了,这是“午练”。
一张16开纸印几道数学题目。
很多学生还在浓浓睡意中,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做题,或者说,勉强做了出来,也只是应付了事。
看到这群孩子的学习状态,我忽想到了养鸡专业户养鸡的场景。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为主,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读背记为主。
这样的学校教育的学生除了会做题,不知道还会些什么?
但是这几年民办学校风向大变。
民办学校挑起的这种恶性竞争,首先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警觉。为了平抑这种恶性竞争,首先在招生方面实行管理。
现在采取的是电脑派号,不再允许提前招生,择优招生了。
这大大削弱了民办学校的竞争优势。上文我说过,如果没有优秀的学生,再优秀的老师也很难教出成绩来。
随着成绩的下降,民办学校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示出来了。
首先就是资金问题。
外国的民办学校主要靠社会捐助,但是中国像雷军这样给母校一出手就捐13亿,毕竟的少之又少。
民办学校发展时间短,很难造就出如此杰出校友。维持学校发展的还是学生家长的缴纳的各种费用。
资金的短缺是学校发展最大的瓶颈,那些举办不久的学校,常常困死在资金链上。现在很多民办学校已经关门歇业了。
其次,就是民办学校老师流动性太大。
一个学校的发展是老师和学生。老师的经验对于成绩的提升是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年富力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已经预感到这种危机了,于是纷纷考编,或者往经济更发达的地方涌去。
当然,真正让民办学难以维继还是生育率问题。
以笔者所在县为例,2024年出生的孩子不足5000人;而且,这个县是人口输出县,几年之后,这些孩子至少有三分之一会随着父母到外地去。
现在高三在校生是12000人左右,试想几年之后,将有多少学校招不到学生?
老师曾经是一个非常稳定的行业,教师也是一个非常稳定的职业,估计将来不是了。
而民办学校首当其冲,它维持的时间估计就是在下波入学低谷期。
(来源于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