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在教育领域,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最常提到的关键词,是“双减”。
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如何落地,“双减”之后的中考改革何去何从,校外培训监管的进一步规范有哪些重难点……代表委员们针对这些焦点问题提出了各方面建议意见。
“双减”落地已有七个多月,接下来如何推进,需要克服哪些问题,以下是三位教育界的代表委员关于"双减”下一步的一些谈话内容。
刘希娅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
周洪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晓进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2023年11月25日,福建泉州,洛江区实验小学。 (视觉中国/图)
“建议全面推进教师弹性上下班制”
南方周末:“双减”政策落地,关键在教师。课后服务时间延长,教师负担加重。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吗?
刘希娅:近年来,一线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健康状况频发,已成为社会共识。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表面上看一位教师一周的课时数不多,但是其背后的教研、备课、批改作业、培优补差、学生管理与教育、家校沟通等,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双减”之下,教师需要在课后指导学生完成当日家庭作业,还要带领学生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课后服务进一步延长了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加大了教师工作量,虽然学生实现了“双减”,但教师的工作却有所增加,这让原本就超时超负荷工作的教师更加辛劳,不利于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降低了教师工作成效。
周洪宇: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双减”之后,教师负担加重是一个客观现实问题。“双减”落地之前,受诸多方面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日益凸显,职业幸福感降低,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双减”实施后,随着工作时间加长,责任加重,压力加剧,隐形工作量加大,工作要求加高,对老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的问题,更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双减”不能让学生负担减轻了,教师负担却持续加重。
南方周末:现在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也提出各种办法减轻教师负担。“双减”文件中有关课后服务的内容指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你认为减轻教师负担的关键在哪?
周洪宇:首先,教师待遇是学校教育和课后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建议适当上移财政责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中央和省级政府重点承担缩小同一省域内不同县(区)域教师收入差距的责任,保障同一省域内中小学教师收入大致相同。
其次,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保障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在获取报酬、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奖励评优等方面的权益。
一方面要保障和鼓励教师的权利,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借力”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适当引进具备资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并由属地教育主管部门建立遴选、评估和退出机制。
刘希娅:为回应广大教师呼声,体现对教师的关心关爱,同时提升教师队伍工作效能,我建议全面推进教师弹性上下班制。
推进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充分尊重教师自主权利,是否弹性上下班应由教师自主决定。其次,统筹考虑班主任和语文数学教师等特殊群体,例如通过设置副班主任,让班主任也有弹性上下班机会,允许因课后服务导致下班时间较晚的教师早上延时到校。最后,引进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用于教学研究、自我调控等。
“指挥棒”改革需要考学相配
南方周末: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双减”落地喜忧参半。喜的是学业负担确实减轻了,忧的更多是“双减”之后,中小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及目标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有不少声音在期盼“双减”下一步能深化到“指挥棒”改革。
朱晓进:“双减”未能有效衔接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有难度。
当下减负政策全面落实的社会协同力不强,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导向,叠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给部分家长带来的困惑和焦虑难以消除。有家长用请家庭私教取代过去的校外培训,费用翻番,负担更重。
刘希娅:由于中考改革的高利害性,其涉及利益主体多而复杂,部分考试改革政策还未真正落实,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中考机制,促进“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地。
南方周末:中考现状存在哪些问题?
刘希娅:我在调研中发现:中考命题环节,存在各省市试题质量不一、相关群体利益链接等问题。中考招录过程,则存在跨区掐尖、指标到校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竞赛获奖作为中考招录时的一项参考依据,不利于教育生态的持续改善。
以命题为例,目前中考命题工作,全国有部分区域以省级为单位组织命题,还有部分区域以地市级为单位组织命题,各省、市在中考命题上的导向性和科学性存在差距。部分省、市命题中标准化的试题形式偏多,还有超标、机械记忆的题目,导向学生机械刷题,无法发挥试卷命题的促研促教促学作用。
南方周末:对解决这些根本问题,你有哪些建议?
刘希娅:命题方面,建议教育部在2023年中考之前出台相关政策意见,通过明确“谁来组织”“命题的方向、原则、内容”“命题人员构成”等核心问题来全面统筹和监管各省市中考。
目前绝大部分省市考试评估机构附属于当地教育科学研究院或附属于当地教师进修学院。建议各省市设立教育评估监测机构,体现其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朱晓进:建议统筹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
“双减”不是目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才是根本。为此,要切实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推进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落地,同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确保命题方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让考与学相匹配。
给学科类培训机构分流转型提供通道
南方周末:校外培训监管依然是“双减”工作中的重难点。一些地方非学科培训机构存在日常监管不到位、部分机构资质不全问题,而以“高端家政”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此,你怎么建议?
周洪宇:我们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明确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相应主管部门,仍有多个省份没有明确主管部门。大部门省份未出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设置标准和审批流程。
除了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浙江等部分省市和个别试点地区的文旅部门、科技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发布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外,大量存在的体育类、文艺类、科技类培训机构暂时缺乏国家层面的行业规范指导意见。
现在也有一些培训机构刻意对体育、艺术进入中考政策进行过度解读,导致部分体育、艺术类培训项目需求较为旺盛,价格较快上涨。
在强化日常监管方面,我提议从国家层面出台非学科类分类管理规范,分类厘清教育、文旅、体育、科技等部门的监管事权。推动有关部门加强对体育、文旅、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的日常管理,形成协同管理的合力,实现常态化监管。
朱晓进: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分流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后续审批监管维稳难度大。
我建议出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监管工作细则,给学科类培训机构分流转型提供通道,减少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切实关切其调整期阵痛,支持帮助渡过难关。